主页>旅游攻略>珠玑巷传说与掌故

珠玑巷传说与掌故

更新日期:2008-11-07
珠玑巷传说与掌故 地方传说 珠玑巷的得名   珠玑巷的得名,广泛流传着以下两种说法。  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,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,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。张昌祖先张兴,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。唐敬宗宝历元年,朝廷闻其孝义,赐张兴珠玑绦环以

地方传说

珠玑巷的得名

  珠玑巷的得名,广泛流传着以下两种说法。

 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,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,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。张昌祖先张兴,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。唐敬宗宝历元年,朝廷闻其孝义,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。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,所以改名为珠玑巷。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。

  二是原来确有一条珠玑巷,不过是在河南开封,后来中原氏族纷纷南迁到岭南,就把聚居之地南雄沙水镇的一条街巷也称为珠玑巷。这一种说法同样来源于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。他说:“吾广故家望族,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。盖祥符(河南开封)有珠玑巷,宋南渡时,诸朝臣从驾入岭,至止南雄。不忘枌榆所自,亦号其地为珠玑巷。”


珠玑”地名何其多

  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市城区有一条短巷,在知政北路附近,原来的名字很显赫,现在已经少为人知了。它叫珠玑里,后改为知基里。

  这珠玑里的名字来历,传说是在北宋末、南宋初年,中原人为避金兵而逃难至广东南雄珠玑巷,为寄托怀念故园之思,即以故居地名呼为新居地名。到了南宋末年,因胡妃事件,南雄珠玑巷又有难民逃至潭江一带,有一部分人再迁新会城定居,又把居住地名日珠玑里。

  此外,广州有珠玑路,东莞有珠玑街,南海九江有珠玑冈,广西平南县亦有珠玑街。

  这么多的“珠玑”地名,都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的。


老酒坑变老醋坑

  相传古时,珠玑巷北有一个名叫“老酒坑”的村子,村旁就是驿道。有一对姓江的老夫妻在驿道旁摆了一爿茶寮卖茶,收入勉强可以糊口。

  有一天,一位鹤发童颜的仙翁云游至此,见江老俩为过往客人烧水端茶忙个不停,很怜悯他俩,便用锡杖在一泓清泉中点了一点,泉水立即变成又醇又香的美酒。从此,更吸引了更多的过往旅客,在此歇脚饮茶,品尝醇香美酒。

  江老夫妻的茶寮每天从早到晚顾客盈门,生意兴隆,老俩口的日子越过越美满。

  不久,珠玑巷一带发生一场瘟疫,死人甚多。有的人想临死前喝一碗酒,就跑往老酒坑。他们饮了江老汉的酒,居然病也除了,瘟疫也消了。消息传开,来这里饮酒除瘟的人越来越多,江老汉的茶酒生意越来越好,不久,江老汉成了一个小富翁。

  隔了几年,这位仙翁又云游至此,问老头子日子过得怎样。江老汉说:“酒太好卖了,我俩生活过得也很宽裕,可惜有酒没有糟。我想有酒又有糟,这样就能养出更多的大肥猪,就满足了。”

  仙翁听了,说:“天高不为高,人心更加高;泉水化为酒,又嫌无酒糟。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。”

  于是,又用锡杖向泉水点了点,霎时间,酒变为醋,酸了。

  仙翁扬长而去,老酒坑就这样变为老醋坑了。

  不知过了多少年月,到了元代,官兵侵凌珠玑巷,百姓纷纷南逃,老醋坑亦荒芜冷清了。

  明代嘉靖年间,李坤伍一家搬迁来此,开垦繁衍,到了如今,这里已发展成三个自然村,有160多户、800多人口,“老醋坑”也不叫了,叫“老住坑”。

小榄思源井

中山市小榄镇有一古井,叫“思源井”。
南宋理宗端平年问,有何琳、何球兄弟,曾经做过朝廷的官,世居南雄州保昌县珠玑巷。
宋度宗咸淳九年(1273年),胡妃逃难至南雄珠玑巷,奸相贾似道派几万官兵围剿南雄,乡民畏惧,纷纷举族向南奔逃。
当时没有舟楫,何氏兄弟破竹做成竹排,乘流漂泊南下。夜半时分,竹排流到了连江口,被潦水冲散,他们率领儿孙及亲属,奔往南海县西淋都华桂坊住歇,接着到小榄凤山下居住。
何氏兄弟初到小榄之时,做豆腐起家,后来其家产渐丰,家族亦逐渐发达。
他们的后代中有一个叫何图源的,是明代小榄最大的富豪,拥有土地二万八千亩,人们称为“何百万”。
明英宗正统七年(1442年),有一次,他运粮至福建去,正遇上该地饥荒,他想,不如把这些粮食用来救济饥民,既博得一个乐善好施的美名,又不用再为这些粮食担惊受怕。于是,他把所载去的千石粮谷报了官,捐献出去,帮助赈济,做了件大好事。官府上奏朝廷,皇帝颁赐圣旨嘉奖,并免去他家杂派差役三年。官府又在何氏所居的乡里建置牌坊,以示褒扬,后来还立了一座忠义祠来祭祀他。
明清时代,何氏家族后裔人才辈出,有文武进士、举人20多人,任知府、翰林院士、巡抚总督等的有多人。
其中,何吾驺为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进士,曾任官至吏部和礼部两个部的尚书。南明唐王朱聿键自立于福州,召其为首辅大学士(宰相),是古代香山(今中山)人士当官当到最大的官职。
何族子孙为纪念珠玑巷祖宗的功德,在小榄挖掘了一口井,称为“思源井”,并于迁居地凤凰山麓立碑纪念。碑文内容即为《南雄水木记》所载的何氏祖先南迁的历程。
后人曾有《咏思源井》诗一首,述及此事:
胡妃事件惨迁移,辗转迂回小榄时。
闻菊盛开基址奠,思源掘井默然思。

石湾地名的由来

人人都说“石湾瓦,甲天下”,但你知道石湾这个名字的来历吗?
相传南宋时,某贵妃熬不住冷宫的寂寞,私逃回乡。这一举动,气得皇帝暴跳如雷。他查明妃子是广东南雄珠玑人后,立刻降旨:七天之内,南雄珠玑假若不把贵妃绑送回宫,就将全族抄斩。
族长接旨后,吓得浑身颤栗,半晌也说不出话来。贵妃为了不连累族人,便投井自尽。
族长想:贵妃虽已自尽,但朝廷不一定饶过族人,等死不如逃生。于是族长马上指派年轻人上山伐木,扎成木排,连夜率全族人逃上木排,顺流而下。在木排上,族长焚香祈祷:木排在哪里搁浅,他们就在那里定居。
他们因逃跑时过于匆忙,带的粮食甚少,更兼这时正值洪水暴涨,水流湍急,不几天,族人饿死的,溺水死的,减员过半。
一天,木排漂到南海县,在一个水湾里被一块大石头搁浅。这里水势缓慢,地形奇异,前后左右有九十九座山岗,环抱江水,水湾成龙口形,湍急的河水在水湾回漩后,才缓缓向东南方向流去。
族长见这里山地肥沃,密密的树林里鸟兽成群,正是开发的好地方,遂率领全族在这里落户。
自从南雄珠玑移民来到后,这里便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。他们利用这里的泥沙作原料,筑窑生产陶器。那时正值宋室南迁,大批从事陶瓷生产的北方人涌进来,更促进这里的陶瓷业飞速发展,并使这里的商业也兴盛起来,外县外郡都誉称这里为“小金山”。
族长为了感谢上苍的恩赐,要给这块兴旺发达的土地改一个有意义的名称。于是,雅集群英,聘请四方秀才议名。可是,除了激烈的争论和文人相轻的舌战外,仍没有议出理想的名字。
后来,族长心血来潮,想到当初木排是被大石头搁浅在水湾的,也许这块石头是玉皇大帝的恩赐,于是就把这地方命名为“石湾”。

九江破排角

“九江丁共宋,有剩南雄种”,这句俗语在南海九江流传很广。它说明九江的先民除了丁、宋两姓以外,其余的人家都来自南雄。
据《九江儒林乡志》记载,九江在宋朝时候才渐有田庐,风气未昌。到了元代,仍是荆榛遍地。明代江山270年问,这里人丁不断繁衍生息,才蔚然成为桑树成林、鱼塘错落的经济作物区。考查九江朱氏、关氏家谱,都记述了他们的先祖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的经过。
相传宋咸淳元年,解州汉寿亭侯关羽的后人因中原纷乱,举家辗转从江西越梅岭入粤。他们翻过大庾岭,只见珠玑巷一带一马平川,于是停留下来,开垦田地,暂求栖息。
经过六七年时间,有关贞、关俊兄弟,家中生活困难,父母亡故。当时坊问盛传宋皇室宫内的胡妃不知何故,逃至南雄,朝廷拟发兵缉捕,乡人议论纷纷。
俗语说:“贼过如梳,兵过如篦。”关氏兄弟及乡人害怕宋兵前来骚扰,考虑迁至别处谋生。
他们回忆起一些自广州府归来的邻人谈及,广州一带,地广人稀,气候温和,宜于耕种,迁到该处的人大都不愁衣食。关贞兄弟坚定了南迁的想法,就与邻里其他姓氏的人商量,准备结伴而行。于是,他们到处打听自南雄往广州沿途经过的州府和路线。
宋咸淳十年(1274年),关贞、关俊携带父母骨殖,收拾家什细软,与包括很多姓氏的邻人们一起,从南雄珠玑巷南下。
那时,流经南雄的浈江航道畅通,是通往韶州、广州的水路,便于舟楫来往。但是生活困顿的珠玑巷人,只能勉强度日,又怎能一下子拿出银两购买船只?他们只好上荒山野岭砍伐树木,扎成排筏,权当船只之用。
他们选定出发日期,相率经浈江、北江顺流而下。到了三水县境转入西江,直奔珠江三角洲而来。沿途餐风露宿,说不尽的艰难困苦,也不知过了多少时日。
当时,西江不比北江,江面浩瀚无际,水流汹涌。一天,关氏兄弟一家人的排筏流至九江境大洋湾畔,风浪大作,排筏经过数十天的漂流,缆索已有多处霉烂,经不住大风雨的袭击,一不小心,排筏散破,搁在大洋湾浅滩上。
关氏兄弟见此,十分无奈,只得弃排登岸,就在登岸处将父母骨殖埋葬在土丘上,拜祭祷告一番。
自此,关贞、关俊一家散居九江,成了九江下西关树德堂的始祖。据《关兆熙家谱序》称:“我祖名贞,徙自南雄。历宋而元而明而国朝(清),传已二十有六,丁众凡五千。”由清至今,又不知繁衍若干,散居各地多少了。
大洋湾现称“破排角”,破排角之名即由此而来。
破排角在今之九江镇沙口儒林二中校门不远处,距离西江岸边有百数十米。沙口沿岸现在建起了不少民居和工厂,成了九江镇的一个工业区。
数百年间,沧海桑田,昔日的河湾,今已成为熙熙攘攘的市集了。
为了纪念九江先民来自南雄,并自此繁衍发展,九江镇人民政府于1997年春在破排角遗址竖立了一块石碑,镌刻了碑记。九江破排角,已成了南雄珠玑巷人南迁的见证。

君子岭与牛岭

从南雄珠玑巷向西眺望,可以见到一高一矮的两座山峰。高峰郁郁葱葱,挺拔俊秀。矮峰呢?光山秃秃,踞伏在高峰之下,好似俯着头向高峰认罪的样子。人们把高峰叫做君子岭,亦称巾子岭,或者金子岭,把矮峰叫做牛岭。
传说,很久以前,这两座山都是林木茂盛的。山下有一个姓林的村庄,有一农妇廖氏十月怀胎,临分娩时,头一天生下一个黑瘦婴儿,第二天产下一个白胖胖的婴儿。
两兄弟长大之后,性格也截然不同。年长的性格刚强,脾气急躁,但心地善良纯朴;年幼的外表虽然温和,内里却狡猾非常。
俗语说:“人心好坏,不可以貌相。”弟弟自小受父母溺爱,经常挑起事端,欺侮老实的哥哥。长大后,父母双亡,弟弟依然欺侮哥哥,逼得哥哥忍无可忍,只得在未成家立室之前,和弟弟分了伙。
有一年春天,插完秧,中耕了之后,为了寻些副业钱增加收入,兄弟俩不约而同趁农闲跑往山上挖矿。结果,哥哥挖了一缸金子回来,弟弟则只挖得少许的银子。原来,高峰是产金子的,矮峰是产银子的。
哥哥得了金子,生活逐渐富裕起来。弟弟生活本来也是不差的,可是他做人懒惰,又爱花钱,生活就渐渐比不上哥哥了。他十分眼红哥哥。
有一天,他见哥哥又上君子岭去挖金子,便偷偷地跟了去。只见哥哥很快挖到满满一缸金子,不禁心生妒恨,于是,在一处山道拐弯地方,突然从暗处冲出来,出其不意地夺过哥哥怀中的金缸,然后一脚把哥哥踹下旁边的悬崖,哥哥摔死了。
此时此刻,他欢喜若狂,哈哈哈狂笑一场,口中喃喃地说:“该轮到我富了,该轮到我富了!”此时,周围乍然变得天昏地暗,跟着电闪雷鸣,狂风暴雨骤作。他作贼心虚,魂不附体,慌不择路地乱跑,一脚踏空,也跌下悬崖死了。恶人终于遭到恶报。
从此,高峰依然郁郁葱葱,矮峰却逐渐变成光光秃秃。人们就把这高峰改名为君子岭,把那牛颈般又秃又粗的矮峰改称为牛岭。

畲岭的故事

珠玑巷君子岭旁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,峰顶形似一头正在注视着前方的牛。这座山峰就叫“牛岭”。
这座牛岭原来的名称并不叫“牛岭”,而叫“畲岭”。那是因为居住在这座山的大多是畲族雷姓人,是南雄雷姓畲族人的发祥地。
畲岭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,土地肥沃。每当战乱之时,人们就纷纷到畲岭避难,搭棚栖身,开荒耕种。太平了,有些人搬出畲岭回到原来的家去了,而更多的人则留了下来,因此,畲岭的山民越来越多了。
好景不长,畲岭的土地神嫌人们破坏了他的宁静,决心赶走畲岭上的山民。他把整座畲岭弄得树枯草萎,土地像石板一样坚硬,犁头插下去,“啪’’的一声,断掉了;锄头锄下去,“乒乒”地冒火花。
土地翻不了,种子播不下,整个畲岭的山民唉声叹气,孩子们饿得啼哭不停。这些哭声叫声震撼了天庭。
正在天上巡逻的天牛听见畲岭的哭喊声,知道是土地神弄的鬼,不由得生起打抱不平之心。他驾起云头,眨眼问来到畲岭,扶起天犁,哗哗哗地翻起地来。
天亮了,山民们来到地里,一看,嗬!全部土地都耕过了!大家乐得又笑又跳,比“庆秋节”还要热闹百倍。
土地神见自己的好事被天牛破坏了,怒气冲冲,马上到天上去找天牛。他对天牛说:“天牛呀天牛!我与你无冤无仇,何故要同我作对,坏我的好事?”
天牛回答说:“我是为了让山民能够种下庄稼,不至于活活饿死,有何不该?”
土地神指着天牛说:“我劝你还是少管闲事为妙!”
天牛说:“你干伤天害理的事,我就是要管!”
土地神跳起来大喊大叫说:“你个死天牛!敢跟我决斗吗?如能胜我三轮,我就离开畲岭,否则我就要你命归黄泉!”
天牛微微一笑,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土地神拔出一把木剑,对准前面的一座高山,说:“我这一剑能刺穿一座山。”
他双手紧握木剑,向前面的高山刺去。“嚓”的一声,大山穿了一个几丈深的大窟窿。
天牛笑道:“你的功力还不及我的一半呢!”
他头一低,把两只角摆平,然后闪电般地朝两座高山顶去。“轰隆!轰隆!”两声,山被顶崩了。
从此,畲岭山下出现了两条小河,一条是珠玑巷前面的沙水河,另一条是珠玑巷后面的叟里源河。
那小河里的大大小小的石头,就是从两座大山上崩落下来的,其中有一块大石头,把珠玑巷砸了一个大坑,后来就成了今天的沙水湖。
土地神赶紧拿来一支榕树枪,对天牛说:“我这榕树枪的枪尖落处,非死即伤!”
说完,他把枪舞得呼呼作响。一时间飞沙走石,昏天黑地。风卷过的地方,大树断了;枪尖点到的地方,留下了一个个的黑洞。
土地神得意地哈哈大笑,一不留神,榕树枪脱手而出,在半空中飞旋,插落在沙水湖边。有道是“落地生根”,榕树枪一着地,果然即时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榕树根,紧接着抽枝长叶,郁郁苍苍,变成了一棵大榕树。这就是今天珠玑巷的千年古榕。
天牛说:“看看我的牛蹄功吧!”
它扬起蹄,朝着面前的乌泥山轻轻踢了一下,竟把乌泥山拦腰踢断,半座山“轰隆隆”地滚落到岭下的峡谷里,把峡谷填满了,变成了今天珠玑巷的乌泥村。牛蹄踢断的山腰,平平整整而又十分宽广,后来畲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,这就是今天的凿岭村。
土地神眼看自己的能力不如天牛,心中不免一阵发慌,但又不肯就此认输。他眉头一皱,眼珠一转,想出一条毒计来。
他对天牛说:“我们斗变化之功,如何?”
天牛答应了。
土地神想:牛最怕牛虻,我得变成一只大牛虻,叮住他的肚皮,吸他的血,他还能不死?诡计一定,他立即摇身一变,变成一只拳头大的大牛虻,死死地叮在天牛的肚皮上。
天牛觉得肚皮像针扎一样疼痛难忍,知道是土地神的诡计。不觉怒从心起,运起内功,顿时把肚皮变得像铁一样坚硬,大牛虻就无法叮进去了。
土地神正想逃跑,却被天牛的神力牢牢吸住,跑不掉了。
天牛见前面山顶有一块大岩石,霎时有了主意。他立即冲上去,使劲往山顶一坐,肚皮正好擦在岩石上,把土地神变的牛虻挤得粉身碎骨。
很不幸,天牛这一坐,竞把力气耗尽了,它再也不能站起来了。
星移斗转,春去秋来,不知过了多少月多少年,天牛成了化石,与山岭合为一体,畲民们就叫它做“牛岭”。

梅关关名与对联撷萃

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时期,梅关和珠玑巷同属沙水镇的辖地,关的名称也比较多。
《广东新语》载:“梅岭故名台山,所以关曰台关,又曰横浦关。后,岭以梅鋗名,也叫梅关。关路乃张九龄所辟,行者歌之,以关出人甚易,号为人关。梅关居东阳向,故一名阳关。”
虽然台关、横浦关、人关、阳关都是指梅关,但人们总是习惯称“梅关”,并且自宋代以后,通称“梅关”,其余的关名则少为人知了。
原来,宋时,以一石竖于分水岭,上写“梅关”二字。明时,于岭脊之南方建起一座关楼。关楼北面额石刻“南粤雄关”四字,南面额石署“岭南第一关”五字,字为明万历戊戌中秋南雄知府蒋杰题。关楼前北数尺的山壁边竖有一件大石碑,称为“关前碑”,上刻“梅岭”,两个大字,是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南雄知府张凤翔重题。 在人们交通以陆路为主的古代,梅关真是一个“一人当关,万人莫敌”的险要关隘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如今的梅关已是一处重要的山水名胜和人文景点了。
关楼南壁的对联曾经数次更易,颇有趣,今一一撷录如下。
明朝时有二联,前者云:
不必定有梅花,聊以志将军姓氏;
从此可通粤海,愿无忘宰相风流。
上联指汉初梅鋗将军,他是开发梅岭第一人。下联歌颂开凿梅岭通道的功臣唐宰相张九龄。
后来,有人以“岭南第一关”的“岭”、“关”二字为对,做成对联:
岭顶鹰鸣,酩酊兵丁停亭听;
关涧雁返,懒散番僧挽弹弹。
这副对联描写驻在梅关的兵丁喝醉了酒,停息在亭子里听梅岭顶上老鹰呜叫;附近挂角寺的懒散番僧,手拿着弹弓欲射飞去溪涧边的大雁。全副对联的意境虽然一般,或者不符合“和尚不杀生”的常理,但它写得很有动感,并且还很妙。妙就妙在上联全是“庚”部字,下联全是“寒”部字,而且语句通顺。要撰写好这样一副对联,很不容易。传说这副对联是广东状元伦文叙写的。
清代乾隆年间,又换上这样一副对联:
红白花开两样雪;
来往人占半边山。
这副对联描绘乾隆盛世的景象:梅关北面的白梅盛开,宛如白雪,南面的红梅也盛开,宛如红雪,前来看雪赏梅的南北游客熙熙攘攘,络绎不绝。
后来,又有一联云:
塞雁初回,江静林昏成独梦;
陇梅欲寄,蹄轻鞍稳更何人。
“陇梅欲寄”是从陆凯《赠范晔》诗化出。陆凯诗云:
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
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支春。
陆凯,三国时人,字智君。他到岭南的经历以及写这首诗的经过,本书《送花之俗陆凯始》一文还有记述(详见第161页)这首《赠范晔》,是历代人们题咏梅岭的最早的一首诗。
此后,有史记载:“清同治四年闰五月朔,太平天国军火烧梅关楼,恐清官兵截击。”后来关楼曾经重修。
光绪七年(1881年)福建人李化旅游来此,用石灰水涂抹一联云:
梅止行人渴;
关防暴客来。
梅子能止行人口渴,无可非议,而梅关在历史上成为关隘。起着护疆作用,也无不可,但今天,此关早已不起任何屏障之用,“关防暴客来”只可作为历史来看,付之笑谈即可矣。改革开放以来,旅游事业蓬勃发展,有人认为,如果把这副对联改动两字,也未尝不是一副好联:
梅止行人渴;
关迎远客来。
在梅关的诸多的对联中,脍灸人口的是广东才子宋湘在梅关南茶亭所题的一副长联,云:
今日之东,明日之西,青山叠叠,绿水悠悠。走不
尽楚峡秦关,填不满深潭欲壑。力兮项羽,智兮曹操,
乌江赤壁空烦恼。忙什么?请君静坐片刻,把寸心、想
后思前,得安闲处且安闲,莫教春秋佳日过;
这条路来,那条路去,风尘仆仆,驿站迢迢。带不
去白玉黄金,留不住朱颜皓齿。富若石崇,贵若杨素,
绿珠红拂终成梦。悭怎的?劝你解下数文,沽一壶、猜
三度四,遇畅饮时须畅饮,最难风雨故人来。
这副长联在粤、赣、闽等地的茶亭、寺庙都可见到,但文字稍不同,韵味各异。现录湛江歇脚亭的这副对联如下:
今日之东,明日之西,风尘仆仆,驿道遥遥。忙什
么?走不尽绿水青山,填不完心田腑海。智兮周瑜,力
兮项羽,赤壁乌江空烦恼!劝君稍坐片刻,把寸心、思
前想后,得安闲处且安闲,留点精神还自己;
这条路来,那条路往,光阴冉冉,岁月悠悠。恋怎
得(的)?带不走黄金白璧,保不住黑发红颜。富矣石
崇,贵矣韩信,淮阴金谷总成空!为我掷下几文,沽半
壶、呼五唤三,遇快乐时须快乐,让些辛苦与他人。

白猿精与封猿洞

《直隶南雄州志》载:“宋徽宗宣和三年(1121年)时,南雄州沙角镇(今珠玑镇)巡检陈辛,字从善,偕妻赴任。过梅岭,投宿店中,白猿乃变为人,挟其妻归洞中,俾执奴隶之役。后来陈辛任官期满,过旧失妻之所,遇紫阳真人于红莲寺(址在红梅驿),以情恳告真人相助,斩白猿,夫妻遂获同归。”
明代小说家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二十卷《陈从善梅岭失浑家》,说的就是这个故事。
但是,民间又有另一传说:
珠玑巷北青云山,有个白猿洞,在红梅驿道旁,古时候有红莲观,观前山门有一副对联,写着:
青山黄白皆尘世;
云雨山川水自流。
观中有一道士,乃白猿精所变。这白猿想修炼成正果,平常念着经,但不弃尘世,色欲甚重。
有一次,大余知县的女儿,坐着密遮的轿子到南雄,路过红莲观,在观前歇脚。过了一会儿,当轿夫扛起轿子继续向南雄去时,感到轿子轻了许多,心里怀疑起来。他们放下轿子,打开轿门一看,哎呀!小姐没了踪影!众人吓得面无血色,只好跑到南雄州去报告官府。
州官派捕头到红梅驿侦查,不分青红皂白,断定是红梅村人把小姐抢走。于是,要红梅村的人交出小姐来。
红莲观住持彭真人深知白猿经常惹事生非,便到官府去说:“你们做官的不要随便陷害百姓,应该查个水落石出。这件事呀,可能是我们观里的白猿作怪。他呀,在白猿洞里已摄取了十多个有姿色的妇女了。”
不料此事被白猿窃听到了,连忙进梅关侧的另一个岩洞隐蔽起来。仓皇中他掉了一只小姐的绣花鞋,泄露了行踪。彭真人便请张天师来,共诛这造孽的白猿。
张天师来到了梅岭,白猿精还痴心妄想要得道。他脱下自己一身的白毛,走出洞来,跪在张天师面前求情,要求张天师加盖法印,以避免灾祸,逢凶化吉,得道成仙。
张天师久闻白猿精强抢妇女,无恶不作,怎会助他成仙?他烧起符箓,念起咒语,要制服白猿。
白猿精见情况不妙,转身再钻进岩洞里。张天师随即运用神功,搬来一块巨石,把洞口堵住,用黄泥封固,盖上金法印。从此,白猿精在梅岭消声匿迹了,南来北往的人再也不受侵扰了。
这个洞就叫“封猿洞”,遗迹至今尚存于梅关南侧。 

凤凰桥的传说

珠玑巷的沙水河多桥,最著名的是靠北面的凤凰桥。
那时,沙水河的北面住着一个孤女,叫雷金凤。雷金凤很会织布绣花,织出的蚕绒花栩栩如生,绣出的凤凰会让百鸟欢唱。人们都夸雷金风是珠玑巷里的一只金凤凰。
沙水河的南面住着一个名叫银凰的青年。一天到晚都是乐呵呵的。他喜欢吹箫,箫声悦耳动听。
每天早晨,雷金凤来到沙水河边浣纱的时候,银凰必定赶着一群白鹅来,隔河吹箫,弄得雷金凤心烦意乱,只好一走了事。但是,她一走开,又仿佛失落了什么,只好又折返回到沙水河边,发呆般地坐着,看着那群鹅。
说来也奇怪,那群鹅好像通灵性似的,一见到雷金凤就“嘎嘎嘎”地叫个不停。雷金凤拾起小石块赶鹅,那鹅群偏不走。日子久了,鹅群中有一只白鹅一见雷金凤在河边,就扑打着双翅飞扑过来。那扑打出来的水花溅得雷金凤一身湿淋淋的,雷金风不但不恼,倒觉得非常有趣。
一天晚上,明月当空。雷金凤还在河边浣纱,搅动出来的水声就像弹奏仙乐般好听。银凰顺着声音寻到河边,见到金凤在浣纱,就靠着柳树,吹起箫来。
如此这般,这般如此的过了一些日子,金风和银凰相爱了,择定在八月十五日结婚。
金凤花了七七四十九日功夫,绣了幅“百鸟凤凰图”,挂在银凰的厅堂上,立刻引来百鸟朝贺。人们都说这是一幅宝画!
好事能传千里远。银凰家有宝画的消息,远在京城的皇帝也听到了。这皇帝要把宝画占为己有,于是传旨要银凰亲自送宝画上京。
这一天正是中秋佳节,珠玑巷的人们忙着为金凤和银凰操办婚事。姑娘们把雷金凤打扮得花枝招展,还戴起了畲族的凤凰冠,使雷金凤更加美丽动人。正在闹洞房时,南雄州官带了一班刀捕手来到,要银凰即夜起程送宝上京。银凰无可奈何,只好带上凤凰图,离开金凤和珠玑巷的乡亲,动身到京城去了。
皇帝在御花园召见银凰。银凰一打开凤凰宝图,但见金光万道,耀人眼目。突然间,凤凰飞走了!皇帝什么鸟儿也没见到,只见到一卷白绢!他大声叫道:“把他拿下!发配边疆修长城!”又说:“快去珠玑巷把绣图的人捉来!”
州官送来了雷金凤,雷金凤连丈夫的脸都没见着,皇帝就把她关在御花园里,要她重新绣一幅金凤凰图。
经过七七四十九日,雷金凤又绣成了一幅“百只金雕凤凰图”。她要这一百只金雕凤凰为丈夫报仇。
皇帝得知凤凰图绣成了,迫不及待地来到御花园,打开图卷一看,果然见到一只只金光闪耀、栩栩如生的金雕凤凰。这一百只凤凰昂首飞翔,召来了满园雀鸟跟随飞舞。
皇帝高兴极了,他回头一看,啊!面前的雷金凤真是一位绝代佳人!皇帝瞪大那双眼睛,向雷金凤扑去。雷金凤慌忙躲开,皇帝拔出配剑,追赶金凤。
这时,凤凰图上的一百只金雕凤凰全飞下来,围着皇帝飞来飞去,觑着空儿就啄他一下,没用多久,就啄去了他的双眼,撕破了他的喉管,皇帝死掉了。
这一百只金雕凤凰载着雷金凤,飞过七十七条大河,飞过九十九座高山,终于飞回南雄珠玑巷沙水河边。雷金凤回到银凰的家,等着盼着银凰早日归来。
这一百只金雕凤凰又飞到北方去寻找银凰。当凤凰载着银凰回到珠玑巷时,雷金凤正好站立在桥头上眺望北方。
她一见银凰回来了,当然是十分高兴地跑上桥去,和银凰紧紧地依偎在一起。
这时,一百只金雕凤凰把小桥铺成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大桥!从此以后,人们就把这座桥叫作“凤凰桥”。

九龙井

珠玑巷有一个“九龙井”。
九龙井原名“九眼井”,因为有九眼泉水从地底涌出,聚集成井而得名。这个井的水清澈甘冽,水质甚佳,用它酿出的酒特别好饮,沏出的茶特别好喝,制出的豆腐也特别嫩滑好吃。
九龙井的水质特别佳美,是因为井中藏有一只皇宫的宝物——九龙杯。
话说,南宋度宗赵 登位之后,下旨选一批美女人宫。姑苏女子胡显珍,虽然家境贫穷,但天姿国色,而且能歌善舞,因此被选人宫中当宫女。
有一次,度宗饮宴之时,雅兴大发,即刻降旨宣宫女前来歌舞,胡显珍正在这班宫女之中。
只见她翩跹起舞,歌声宛转,舞姿婀娜。度宗皇帝大喜,当即留她晚上伴宿。
这一晚,皇帝设了酒席,叫胡显珍过来桌前陪他饮酒。只见胡显珍莲步姗姗,玉手提起酒壶,把琼浆玉液斟在皇帝面前的一只九龙杯中,而且还一边斟酒一边唱歌。龙颜大悦,连饮三杯。
这时,胡显珍说:“皇上,酒多易醉,有伤龙体,不饮了吧。”
度宗呵呵大笑,道:“爱卿你看,这杯并非是普通的玉杯,而是一只宝杯,叫做‘九龙杯’,任凭你斟多少酒,喝多少杯,都不会醉,多饮无妨。”
胡显珍见这杯洁白晶莹,玲珑剔透,杯上九龙蟠曲,栩栩如生,不禁拿起来摩挲欣赏。度宗见她爱不释手,就说:“爱卿喜欢这九龙杯,便赐与你吧!”
胡显珍立即跪下,叩头道:“谢主龙恩!”
自此之后,度宗对胡显珍十分宠爱,破格立为贵妃。
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是朝廷命官,任摄行宫使之职,后来因为得罪了奸相贾似道,被其所害。胡妃受到连累,被贬人冷宫,幸得宫女相助,逃到杭州妙净庵,不久被南雄富商黄贮万搭救,带回珠玑巷,纳为侍妾。
谁知两人回家之后,黄贮万的妻子马氏对胡妃十分妒忌,常常唆使马小舅挑是搞非,诸多刁难,百般排挤。 有一年的中秋节,黄贮万合家团聚,欢度中秋,胡妃取出九龙杯为黄贮万敬酒。黄贮万见到莹光闪耀的九龙杯,知道是皇宫宝物,立即向胡妃跪下,叩拜不止。
胡显珍扶起黄贮万,流着泪说出自己的身世,说:“要不是你带我离开临安,恐怕我早已落人贾贼之手,成为屈死城中的冤鬼了!今天,但求能与夫君白头偕老,也就心满意足了!”
且说马小舅获知胡氏是当今在逃皇妃之后,星夜起程,上京告密。皇帝接到密告,立即下旨,点派数千官兵,南下广东南雄,带回皇妃,还要血洗珠玑巷。
珠玑巷民得知这一消息,十分惊恐,纷纷南逃。黄贮万对胡妃说:“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,我们一起逃吧!” 胡妃说:“祸乃因我而起,逃走只会殃及百姓!”
说完,她拿出九龙杯,注视良久,然后把它痛沉在九眼井中,自己再走到巷南门附近的另一口井边,痛哭一番,投入井中自尽了。
从此之后,胡妃自尽的这口井被称为“贵妃井”,沉人九龙杯的九眼井也就被称为“九龙井”了。

沙水寺的无头石狮子

南雄珠玑巷有一间寺庙,叫沙水寺,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(1086~1094年)。
相传,当时沙水寺坐落在行人熙熙攘攘的古驿道旁,香火鼎盛。
宋元间,有一位九十九岁高龄的智明老和尚,当该寺的住持。他出身贫穷,九岁就到这里当沙弥(小和尚)。他为人慈善,对虔诚的善男信女及有困难的人,都很乐于帮助。因此,沙水寺名声远扬,成为岭南名寺之一。
话说南宋祥兴元年(1278年),元将吕师夔(原宋将)率兵十万,直逼珠玑,血腥滥杀珠玑巷百姓,扬言要杀到珠玑巷人“红血流尽变成白血”才止。
智明老方丈想:哪里有人会流出白血?言论荒唐!分明是找借口要把珠玑巷人斩尽杀绝。但为了要及时拯救百姓,他在众僧的簇拥下,找到元朝的随军钦差大臣,说:“只要钦差大人信守诺言,见到白血后即时收兵,老僧我愿意以头颅祭天。”
钦差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。
老和尚向佛祖释迦牟尼祈祷后,与众僧挥泪作别。
他来到寺门前,手摸着石狮道: “我一贯以慈善待民,也受民厚爱,今日甘愿以首级相报,望上苍保佑国泰民安,我也就死而无憾了。”
说完,他把自己的头靠着石狮的头,叫钦差拔剑砍他。
无情的钦差拔剑砍去,只见老和尚的头和石狮的头一齐
跌下地来,老和尚的尸首则喷出一股白色的血来。
钦差敬佩老和尚献身救民的可贵精神,传令撤兵。
珠玑巷的百姓得救了,寺院也幸免于一毁,只是受人敬仰的老和尚和门前的一只石狮子没有了头。
“无头石狮子”的故事就这样的一直流传下来。

风俗传说

珠玑巷人的特征
传说,珠玑巷人的人体、举止和口碑有三个特征:
其一,细脚趾有重甲。
传说,珠玑巷先民因兵燹与灾荒,在逃难时不慎踢坏了细脚趾,后来重长趾甲,则长成了重甲。
珠玑巷后裔崔耀钟,南海人,曾任韶关地区文联副主席、韶关诗社副社长,有词一阕专咏此事:临江仙·重游珠玑巷少小常闻双趾甲,祖先源自珠玑。珠玑未到总神驰。几回乡梦好,父老手相携。 古巷悠悠风采秀,新亭故塔交辉。榕风竹韵慰萦思。浈江流泽远,长记岭头梅。
诗人贺光耀老先生也吟咏了一首绝句:考究无须认面庞,传闻寄寓绾浈江。其因印证何曾改,细检犹怜趾带双。其实,北方人的脚趾亦有重甲的。
山西省洪潼县老槐树下村人,亦因兵燹,有一对男女钻进空心的槐树内躲藏,保全了性命,其余村人均因兵祸而亡。这对男女的后代,繁衍生息,其特征亦是细脚趾重甲。这段资料曲折地反映了北方人避祸南迁再南迁的史实。
其二,走路时有信手拔草的动作。
这一特征是深圳市教育学院副教授陈以汉先生采风搜集总结出来的。
南雄市委组织部退休干部邓燕琼女士,原籍广东南海。她说,小时候听祖辈说过,他们家族有走路时作信手拔草状之动作,她本人今天仍然保留这个习惯,未知何故,奇甚。
其三,珠玑巷的重要地理标志,是一榕遮荫三口塘,俗称宝印塘,坐落在北街何屋旁。
祖传,因官兵追捕胡妃,血洗珠玑巷,胡妃眼见满目疮痍,情状凄惨,投井自尽。后来尸体浮于附近池塘中,并化为巨石。
池塘形状方平,很像印章,因而得名。这是一株古榕树遮荫着三口水塘之地,老珠玑巷人一说便知是珠玑巷的重要标志。如果不知道这标志,就说明不是珠玑巷人。

客家妇女头帕的由来

珠玑巷的妇女日常总要在头上包一条帕,这种头帕虽然在粤北农村中并不罕见,但珠玑巷人却专门创作了一首山歌来赞美它:
冬头帕哩四四方,二丫带角吊叮当。
等了咁久唔见妹,见了我妹格派场。
他们何以对头帕情有独钟呢?
传说唐朝时候,八仙中的吕洞宾曾来到梅岭翠屏山的钟鼓岩。
一个明媚的春天,吕洞宾骑着一匹白马,到钟鼓岩附近的红梅村四处游玩,偶然见到一个农夫俯首插秧,便走近前去。下了马,开口问:“插秧郎,你这样莳田,一天可以插几千几万行呀?”
这可把农夫问倒了,他心里揣测,天哪!一天能插上几百行就了不起了,哪能插这么多呢?他一时难以答复,就没去理会吕洞宾。一会儿,吕洞宾也走了。
日落西山,插秧郎回家去。他一进门。便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妻子说:“娘子,我今天插秧的时候,遇见一老翁,问我一天能插几千几万行秧?”
妻子听了,眉头一皱,说:“傻子!他明天来问你,你就反问他:骑马嘀嘀嗒,一天能跑几千几万个脚印?看他如何回答!”
她担心丈夫说不清楚,就决定明天陪丈夫一起去插秧。
第二天上午,吕仙骑马来了,又问道:“插秧郎,你究竟一天能插几千几万行呀?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?”
这时,农妇伸直腰,站稳脚跟,转过身来,笑吟吟地说:“老人家呀!你的马儿嘀嘀嗒,一天能跑几千几万个脚印呢?”
这一问,问得吕仙哑口无言。
他沉思片刻,下了马,转身举起右脚,好像上马又好像下马的姿势,再问农夫说:“你看我这样的姿势,是上马还是下马呢?”
农妇这时灵机一动,举起左脚,说:“你看我这是往前还是往后呢?”
吕仙一时也答不出来,他十分赞赏说:“天下多巧妇,来来来,仙家送你一条头帕作纪念吧。” .
这头帕是块黑布,四边围绣着彩色花,系着白色纱带,十分漂亮。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粤北客家农妇的那种头帕。

“包肚俚”的由来

珠玑巷的妇女喜欢在衣衫内再穿一件称作“包肚俚”的肚兜,用于保护肚脐和作装钱之用。包肚俚是怎样来的呢?
传说很久很久以前,从北方搬到南雄来的一个黄老汉,妻子已丧,只带着一个女儿,名叫阿珍。父女俩在南雄城开了一间药店,招牌写着“万灵药店”,店里边又挂着一块横匾,上写着“万药俱全”。这药店因药类齐全,质量上乘,给群众带来许多方便,名声越来越大。
一天早晨,一个戴着竹帽,鹤发童颜,自称吕仙的人来到,挑剔说:“万灵药店,万药俱全’,好大的口气啊!明天你如果拿不出万种药来,我就报官府说你卖假药,治你的罪。”说完,走了。
阿珍见到父亲愁眉苦脸,就问他有何心事。黄老汉说:“这回不好了,有人想害我去坐监。”
阿珍听了父亲的诉说后,说:“请父亲放心,有事女儿会担当。”
老汉说:“这人可能明天再来。”
阿珍道:“我能对付他。”
第二天,吕仙果然来了,他要看看“万灵”招牌究竟灵不灵:
“一买天上三分白,二买天上半枝红;
三买天上颠倒挂,四买天上金包龙。”
围观的群众说:“阿珍呀!你怎能拿出这些东西给人家呢?”
阿珍道:
“蛾眉一出三分白,太阳一出半枝红;
七星北斗颠倒挂,乌云掩月金包龙。”
吕仙说:
“一买古人三分白,二买古人半枝红,
三买古人颠倒挂,四买古人金包龙。”
阿珍道:
“刘备面上三分白,关公面上半枝红,
张飞擂鼓颠倒挂,赵云救主金包龙。” .
吕仙说:
“一买姑娘三分白,二买姑娘半枝红,
三买姑娘颠倒挂,四买姑娘金包龙。”
阿珍道:
“面搽水粉三分白,口涂胭脂半枝红。
八宝耳环颠倒挂,我母怀你金包龙。”
吕仙听到最后一句,连声说道:“哎呀哎呀!男人上了女人当了。”接着他又说:
“试问天上几多星?试问凡间几多人?
试问树上几多果?试问阴间几多鬼?”
阿珍道:
“你要问星去问天,问人去问玉皇大帝,
问果去问百鸟朝凰,问鬼去问阎罗王。”
吕仙说:“好!好!我要再买十件。一买长来往,二买大如天,三买硬如铁,四买软如棉,五买甜如蜜,六买苦黄连,七买七宝丹,八买伪附子,九买针较利,十买顺气王。”
阿珍道:“六亲有钱长来往,孝顺翁姑大如天,兄弟不和硬如铁,夫妻和睦软如绵,姐妹和气甜如蜜,老来受尽苦黄连,五男二女七宝丹,契男契女假父子,姑嫂不和针较利,孝顺父母顺气王。”
吕仙又说: “我用七个钱买七碗饭、十碗菜,请你给来。”
阿珍道:“我拿一个油漆碗装饭,就是七(漆)碗;用豆干捞韭菜(九菜)一共十碗菜,任你来品尝。”
吕仙说:“自从盘古开天地,男是朦胧女精通:如今看你灵又巧,赠你红绫挂胸中。好!好!仙家赠你一件包肚帕。”
自此之后,珠玑巷的妇女的装束就有了包肚俚。

珠玑巷食俗三则

珠玑人有三嗜好:辣椒、酸笋、钻缸酒。
嗜吃辣椒
珠玑地处粤北大庾岭南麓,古时为烟瘴之地,山坑水寒凉,辣椒可以驱寒除邪气。如有感冒,吃一点辣椒,冒一身汗,即可驱寒除邪气,病就会好。
辣椒有开胃、助消化、增进食欲的功能。青辣椒含有丰富的维他命C,有益健康。久而久之,这里的人便养成嗜吃辣椒的习惯。因此,珠玑的农村家家户户无不应了“餐餐有辣,无菜不辣,无辣咽不下饭”的民谚。
辣椒吃法有多种。
生吃,将辣椒切碎,拌上酱油或醋即可吃;
熟吃,用火煨,将新鲜辣椒置于炉火中煨熟,加油盐即可食用;镬炒,将辣椒切碎,用油、盐、蒜香料炒熟即可;烹煮各种鱼、鸡、鸭、牛、猪等禽畜肉类时,用些辣椒作为佐料,可除去腥味,辛辣好食,有特别的风味。
此外,还可加工成蒜蓉辣椒酱、禾麦辣椒酱等。
南雄的辣椒品种很多,有又长又弯的牛角椒,有朝天而长的指天椒,还有色彩鲜艳的五色椒。这些辣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奇辣无比,所以珠玑人可与湖南人、四川人比试谁最能吃辣。
这里有一段趣事:
毛泽东同志是湖南人,嗜吃辣椒。1930年他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进入南雄城,4月1日到达。第二天,他俩在南雄县委书记彭显模的陪同下,朝孔圣庙走去,在那里参加群众大会。
那天,沿街到处都贴满了红军的安民告示:“平买平卖,公平交易”、“取消苛捐杂税”、“拥护苏维埃政府”等标语。
他们沿着石块铺成的街道边走边聊天,毛泽东同志忽然幽默地对彭显模说:“南雄人民呀!有革命的好传统。因为南雄人喜欢吃辣椒,吃了辣椒就容易激动嘛,一激动就要造反啦!反动派最怕我们这些吃辣椒的人。”
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。
1952年,南雄进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运动,有外地干部和解放军干部参加南雄的土改。外地人少吃辣椒,南雄人嗜吃辣椒,外地人都称南雄本地干部为“辣椒干部”。
珠玑人如此好食辣椒,有些外地人可能难以理解,因此,雄州诗人吴俊光曾咏诗一首云:
各方口味各方殊,苦辣酸甜任所需。
嗜痂有人缘习尚,神筋刺激问何如!
嗜吃酸笋
酸笋,是珠玑巷的特产。
每年立秋前后,便是珠玑巷人制作酸笋的好季节。珠玑、里东、灵潭三街及附近各村盛产南竹及簕竹。南竹笋(俗称鸡婆笋)体大而量多,簕竹笋肉厚而爽脆,都是制作酸笋的最佳原料。
清朝诗人胡天宠,广东顺德人,著有《香眉堂诗集》。他曾路经南雄,留诗七首,其中有一首《南雄舟中食秋笋》云:
好茶美酒两相能,萧瑟秋风得未曾。
何当宽带休文似,疑是临流玉版僧。
“玉版僧”是“玉版笋”的别称,泛指笋。
胡天宠对秋笋的赞美,可能是吃酸笋而有感。
珠玑人对酸笋之嗜好,与当地秋笋俯拾皆是有关。珠玑一带,家家户户常把酸笋作调味佳品,菜肴中如略加入些许酸笋,可口开胃;酷暑天,残羹剩菜加入些许酸笋汁,隔夜也不易变馊。若有肚泻等病,可饮些酸笋汁,即可止泻,颇验。因此,多数家庭都备有酸笋缸。
酸笋的制作方法:
选一新陶缸或大玻璃罐,以能容五至十公斤为度,用鸡婆笋或簕竹笋,洗涤干净(切忌沾上油盐,否则易变质),取不见天之井水,按缸罐容积装八九成满,向人家讨些老酸笋汁作引,盛人缸罐中腌浸,密封十天左右即可食用。
南雄人嗜吃酸笋与山西人嗜醋一样,均是地方食俗。
正是由于珠玑产笋有盛名,传说抗战前,交通不便,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人家很少吃到南雄冬笋。偶尔有人家请客,能买到南雄冬笋者,即将所剥下的笋壳,用垃圾参置放于门外以炫人。
嗜饮钻缸酒
珠玑一带属粮食产区,粮食较充足,生活也较富裕,因此,有做家酒的传统习俗,这种家酒叫做“钻缸酒”。凡红白喜事或年节家宴,敬客人者必备一壶自酿的“钻缸酒”。
诗人吴俊光有《慨咏》诗云:
酒能乱性却陶情,别境人家酿造精。
宴客若无钻缸待,市来玉液亦平平。
钻缸酒既有烧酒的浓烈,也不缺黄酒的醇美甜香,真个醇香可口,缓慢人醉。
其制作方法是:
将略经酿造而尚未出酒液的糯米糟倒人用粘米蒸制的烧酒中,一般二十公斤烧酒,掺人七至十公斤糯米酒糟,大约“钻”七天即可以饮用。如果能“钻”上数月、半年或更长时间,其味就更加芳香浓郁,醇厚甜美。
解放前,还有一种称“楼角酒”的,即家中如有女婴出世,其母亲尚在坐月时,即将一埕钻缸酒用黄泥封好,或埋藏地窖,或置于高楼角落上用谷壳堆藏,一直藏至女儿长大成人,出嫁之时,作为陪嫁之物。
说也奇怪,有的钻缸酒久藏之后,会变成红色或变成黑色,俗称“红龙过江”或“乌龙过江”。这一现象,表示会有好运气到来,或者发财,或者升官,或者添丁。发现钻缸酒变色,要燃烧爆竹庆贺。
相传建国前,南雄富商胡槐三,曾经酿了几缸钻缸酒,这几缸酒后来都变成了枣黑色,他即发了大财。
另外,在解放后,南雄有一个普通干部,家里酿的钻缸酒久藏而变成红色,他十数年间就不断升官,后来成为了省厅级干部。
这些都是里间奇闻,信不信由你。
珠玑巷民间还流传着一首《酒盏歌》:
一盅酒时等郎来,叫郎端坐八仙台。
八仙台上排筵好,梅香提酒姐斟来。
二盅酒时问郎庚,口口问郎哪月生。
郎说正月十五日,姐说元宵看花灯。
三盅酒儿酒钻缸,酒盅照见有情人。
连酒并肉吞下肚,酒在肚中妹在心。
四盅酒儿杯慢斟,斟出我郎一汗身。
姐牵罗帕郎擦汗,郎说贤妹恩情人。
五盅酒时海螺盅,跟郎饮酒尽从容。
肩头打郎郎不肯,哪怕旁人说是非。
六盅酒来满堂香,声声叫郎饮整盅。
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逢。
七盅酒儿两人企,你在东头我在西,
再要相敬饮几盅,若是真醉扶你归。
八盅酒时桂花香,换衣进室献君王。
难为我姐来斟酒,恰似鸳鸯对凤凰。
九盅酒时久久长,青铜镜子照我郎。
双手捧起青铜镜,十分难舍我情郎。
十盅酒儿十盅凉,列位先生在两旁。
列位请在两边坐,仙姬送子状元郎。 

田螺的传说

传说,很久很久以前,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华光大帝。他原来有三只眼睛,目光炯炯,能望千里远。有一次,他远眺凡间,见到百姓拖犁耙田,累得汗流浃背,喘气不息,效率又低,往往赶不上季节,心里很同情他们的疾苦。
有一天,他奏准了玉皇大帝,决定派遣牛头大王下凡间为百姓服务,担负耕田之责。
玉皇大帝有旨,牛头大王也不敢多说,只好向华光提出要求说:“希望华光菩萨相助,我替老百姓耕完这一造田以后,就要请玉皇大帝召我回天庭。”
华光对牛头大王说:“你要永远在凡间为农夫出力,我愿挖出中间一只眼珠世世代代陪伴着你。”
说时迟,那时快,华光菩萨的一只眼珠倏然跌下了田间,生出了一个壳保护着肉眼,变成了一只田螺。从此之后,田螺就这样永远伴着牛的足迹生活在田间了。
珠玑巷北红梅驿(古时与珠玑巷同属红梅司)的水田中间,有一间田螺姑娘庙。建国前,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为田螺姑娘庙会,有赛神、舞龙、舞狮和演戏等酬神活动,颇为热闹,这是原始崇拜的由来。
还有另一传说,南宋度宗咸淳年间,度宗的妃子胡显珍落难到南雄珠玑巷,与珠玑巷商人黄贮万结为夫妻。这时恰逢天灾,饥荒严重,黄贮万家亦逃不脱荒灾,生活渐见艰难。胡妃到田里拾回田螺,亲手烹调,其制作方法是:
先把螺尾斩,然后把料加。
辣椒花椒酒,再拌蒜子花。
鼻闻香喷喷,进肚辣麻麻。
珠玑巷居民按胡妃的方法,纷纷去拾田螺,伴着野菜,才勉强捱过了荒年。
再有另一种说法是:元朝官兵攻打岭南时,路过珠玑巷,对珠玑人采取高压手段的统治政策,限十户人家一把刀。有一年,时值中秋节,有人以月饼传递杀鞑子的消息,以柚子拟作靼子的头来砍,以田螺拟作靼子的眼珠来挖,用针挑出田螺肉来吃,表示对靼子的憎恨。自此之后,每年中秋,人们都以月饼、柚子、田螺等作为赏月的供品。中秋吃田螺已经成为七百年来的习俗了。
更有一种传说是: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游岭南时,来到珠玑巷凤凰桥边的“龙凤酒店”,民女李凤姐因烹出有特色的岭南第一螺来款待正德皇帝而闻名。自此之后,珠玑巷的煮炒田螺流传至今,成为民间名小吃,吸引了不少食客。

黄荆茶

珠玑巷人流行饮黄荆茶。
“黄荆”为俗称,即牡荆,也称为“五指柑”,生于山坡和路旁的灌木丛中。
药书载:黄荆性平,味甘苦,有祛风化痰,行气止痛之效。可治胃病、疟疾、感冒喘咳、泻泄中暑、高烧等。
珠玑巷每家每户都在灶边放一只瓦茶罂,它是专为盛放黄荆茶而设的。农民们把黄荆的茎及叶晒干,放入煲中,加入适量的水,煲出味后,就转人这个茶罂中,利用煮饭时灶头的余热,温暖茶水,以便一天24小时都可以随时饮用。
饮黄荆茶之俗流传到珠玑巷已有千年之久,近年来,黄荆茶逐渐被茶叶茶代替。
90岁的洞真观道长朱崇佐,20年前曾给笔者讲过一段关于黄荆茶的小故事:
唐朝时候,吕洞宾云游到岭南翠屏山洞真观。
有一农夫患泄泻之疾,屡治未愈,闻有仙家云游到此,就前往求救。
吕仙说,黄荆茶可治好此病。
农夫遵仙翁所嘱,立即回去煲黄荆茶服用,果然药到病除,十分灵验。为了治病防病,农夫便天天煲药服用,结果,全家人皆身体健康。
黄荆茶治病防病的说法不胫而走,为各乡各村每家每户所采纳,千年流传下来,就成了珠玑巷的习俗。

伦文叙与状元糕

明朝弘治年间,南海解元伦文叙赴京赶考,从广州乘船由北江溯浈江而上,到达南雄府城后,再走三十里,到了珠玑巷。慕名瞻仰过宋状元黄居正的落籍地和广府人的祖居地后,伦文叙走进时昌饼店买饼,以备途中充饥。
经过会试、殿试,伦文叙考中一甲进士第一名,钦点为状元。他一时高兴,就把随身带来的糯米糕进贡给皇帝。弘治皇帝尝了尝,香甜可口,荐给皇太后尝。皇太后也认为可口好吃,知道是新科状元伦文叙进贡的,就赐名为状元糕。
珠玑巷这种糯米糕用糯米粉和白糖精制而成,其形状有长方形、椭圆形,其色有粉红、浅黄、浅绿等。糕饼上印着“百子千孙”、“五子登科”、“状元及第”等字,但每块饼只有两个字,要两块饼合起来才能并成一句祝福语。这是要好事成双的意思。这种糕一经皇太后赐名,便风行起来。
珠玑巷人新年购物第一件便是状元糕,小孩七岁启蒙人学,更要买状元糕祭拜孔子和赠送给老师。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日,要以状元糕去祭祀祖先、神灵,祈望步步高升。

酿油烧豆腐

珠玑巷人请客吃饭最简便的菜叫“五藤牌”,即五大盘菜,其中一样必然是酿油烧豆腐。
酿油烧豆腐的制作,可按丰俭不同而定。简单的可用芋头碎、猪油渣、咸鱼碎、葱蒜等佐料作馅;好吃一些的馅,自然要用冬笋、香菇、腊肉、叉烧、大地鱼等来制作。
这种饮食习俗的来源,传说有二:
相传在一千多年前,有一天,浈江河上来了一个戴着竹笠的白发老翁,他告诉南雄城的人们说,不久,城里会发生一场瘟疫,要赶走瘟神,家家户户必须吃酿油烧豆腐。
他还教会大家制作,并强调要以芋碎为主馅。因为汉光武皇帝刘秀落难时,曾以芋充饥,不久便逢凶化吉,登上皇帝的宝座。从此,芋成了逢凶化吉之象征。
果然,过了不久,这场瘟疫袭来,吃了酿油烧豆腐的人真的平安无事。酿油烧豆腐也就成了一道“平安菜”。 吃酿油烧豆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,至今不衰,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南雄家乡菜。
酿油烧豆腐还有一个别名,叫“挂印封金”。
这一传说是这样的:
三国时,曹操带关云长去朝见汉献帝,汉献帝赐一个汉寿亭侯的印和一批黄金给关云长,叫关云长脱离刘备。
关云长领了印和黄金回去,却把印挂了起来,把黄金也封了起来,意思是自己不当寿亭侯,也不要黄金,要义气。
他亲自护送两位嫂夫人,千里去寻义兄刘备。他过五关斩六将,赶到古城与刘备相会。
关公不受笼络,不贪富贵,一身清廉,讲究信义,得到人民称赞。南雄的酿油烧豆腐色黄如金,又形似方印,味道极佳,故美称为“挂印封金”。
“挂印封金”与“东江酿豆腐”各具特色,各有千秋。

冬糍粑

珠玑巷的上段,有一条街道,叫“麻糍街”,以做冬糍 粑得名。
冬糍粑一般在每年的冬至节前后,农事冬闲时才开始做,有糯米麻糍和粳米糍两种。
冬糍粑的制法是,先取黄玉柴烧成灰,用灰水浸煮糯米或粳米,至饭熟便呈橙黄色。
打冬糍粑是民间团结互助精神的体现。人们约定数家邻居的青壮年十二至十六人不等,分成几组,用长木棍往石臼中的熟米饭捶打,一组累了,另一组换上,直至把糯米饭或粳米饭捶打为粘合状。
打冬糍粑一般在祠堂或厅堂制作。有的还边捶边唱口号助兴。有人带头唱一句,众人尾随一句。如:“胜呀!打个糍粑呀!明年又一样呀!丰收又来了,大家共庆贺呀!”等等。
捶到粘得可以起臼了,大家就团团转着来打,再有人带头念:“胜呀!三更那三板头呀!二呀!二点钟呀!四季飘香呀!二排冬呀!二呀二排冬呀!”
米糍打好后,指定四人一齐用长棍槌“起臼”。为防止滑落,有人用手扶托着从臼里取出的糍粑,配合起臼的人把糍粑移到桌上放好,然后搓成一块块椭圆形的糍粑。
冬糍粑既可以现吃,又可以收藏,有的用干灰藏,有的用灰水藏。吃时,有人白煎,有人和着青菜煮,有人用芹菜蒜肉炒,也有人蘸糖和芝麻吃,视家境丰俭和个人爱好而选用不同的吃法。
冬糍粑香味浓郁,味道极好。

饺俚糍

珠玑巷人爱吃饺俚糍。饺俚糍,南雄方言,形似广州人的油角,但油角为甜食面制品,而饺俚糍乃咸食米制品。
饺俚糍主要由酸菜作馅,后来发展到茄子酸笋辣椒馅,也可加入各种肉类,是大众化的小食品,千年来经久不衰。
饺俚糍有段小故事哩。很久很久以前,南雄城郊遭到一次较严重的六畜瘟疫,居民与农户无计可施。有一日,一位异人装扮成乞丐到各家各户讨饭,而且说若要六畜平安,可制作一种似油角的酸菜米糍叫饺俚糍的去祭祀姜太公,确保六畜平安。大家遵照异人所嘱,这场灾难随之消失了。
从此以后,逢年过节为保六畜平安,人们都以饺俚糍祭拜姜太公,从而成为习俗。粮食崇拜思想随时代进步而逐渐消减,而做饺俚糍之俗至今仍保留着。
南雄城至新田乌迳的船家,来往接货运载,启航时便以饺俚糍奉拜河神,祈望河神保佑一路平安。他们制作的饺俚糍颇为讲究,特别嫩滑好吃。船家妇女都会制作饺俚糍,在雄州城市场摆卖,成为南雄特色的民间小吃。

“煎堆”的由来

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,有食“煎堆”的习俗,这习俗最初是从粤北南雄珠玑巷传出去的。
史料记载:南雄珠玑巷,是大庾岭下的一个驿站,至今珠江三角洲的名门大族,还乐道宋末咸淳年迁徙之事,岭南的“煎堆”就是这一次迁徙的纪念品。
宋朝时候,珠玑巷居民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八至二十四日小年期间,每家每户都拜灶神。
这种习俗是从河南中州地区传到岭南珠玑巷的。
传说玉皇大帝的小闺女叫玉金仙姑,她偷偷爱上了烧灶的穷青年,后来这个青年被封为灶王爷,而玉金仙姑则被封为灶王奶奶。
每年,灶王爷都要在小年前陪玉金奶奶到天上朝见岳父玉皇大帝,所以各家各户便做“煎堆”作为礼物,通过灶王爷送给玉皇大帝,以求玉皇大帝降福人间。
这“煎堆”形似蟠桃仙果,用糯米粉和油炸成。
馅里的花生仁象征兴旺,生机盎然;冬瓜条和桔饼有甜味,意为生活越过越甜;还有曝谷为开花发财之意,配上很多芝麻,为多添福禄之意。
“煎堆”咸甜得体,五味调和,象征合家平安,万事如意。
南宋时,珠玑巷人向南大迁徙。众人流落到珠江三角洲后,每逢小年前后就大做“煎堆”纪念这件事。大年初一吃“煎堆”,为吉祥纳福之象征,所以有“岁晚煎堆家家有”的俗语。
送灶神的活动属迷信,逐渐消失了,但做“煎堆”的习俗仍流传至今。
珠汀三角洲一带,以南海的九江煎堆和顺德的龙江煎堆最闻名。
近年,有一位美国老华侨,收到儿子关其德在九江寄出的“煎堆”,他复了一封信并附上一首“煎堆”诗:
谷家兄弟本名花,银装素裹巧揸拿。
搓圆揿扁瑶池里,脱去白袍著袈裟。

中山小榄的菊花餐

中山市小榄镇,是有名的菊乡,那里有60年一度的菊花盛会(解放后改为10年一度),已有200多年历史。种植菊花的历史更为悠久,菊艺精湛,以菊花烹制的各种食品,很有特色。
传说,小榄的先民是宋朝时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。宋度宗为追捕潜逃的宫妃,派兵大肆搜查,珠玑巷移民为避祸殃,再度南逃。至香山海边,见黄花遍地,水足田肥,便留下定居,开垦种植,生息繁衍。这便是后来的小榄村。人们保留了当初看见一片黄菊的美好印象,世代种菊莳菊,培养出许多菊花精品,并用菊花烹制菜肴,如菊花烩蛇羹、菊花肉、菊花鱼球、菊花鱼片粥、菊花打边炉、菊花酒、菊花饼等,统称“菊花餐”。
小榄人进菊花餐时,餐桌周围摆满各种盘菊,一边欣赏,一边谈论菊艺,一边品味菊花餐。并不是所有菊花都能做餐的,要瓣似莲花,阔大肉厚质嫩的方可人餐,其中以“黄海秋月”、“玉立西施”两种最佳。一般人都喜欢用自家种的、还有露珠的鲜菊瓣,即摘即用,清香四溢,别有风味。在一碗滚热的粥羹中,加入鲜菊瓣,即有菊香腾起,鲜嫩可口;那菊花肉更是金黄剔透,甘香不腻,人人爱吃。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纪念先人,寄寓乡情的深意,所以菊花餐长盛不衰。 

梁姓人家不吃狗肉

“狗肉滚三滚,神仙难站稳。”可是珠玑巷的梁姓人家至今仍然不吃狗肉。原来,他们是为了报恩。
宋朝时候,南雄连连遭受自然灾害,饥荒使不少人饿死街头。于是,朝廷发放救济粮救济百姓。
这一天,梁姓人家派了四个人去领粮。他们到了乌迳桥附近,突然四周起火。眼看火就要烧到身边了,四个人心里想,这回必死无疑。
就在这危急关头,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黑、灰、白、黄四条不同毛色的大狗。它们在泥水沟中沾了一身泥水,就往四个人站的地方扑去,在他们身边滚来滚去,滚出一条路来,让他们逃出火海,保住了性命。
四个梁姓人得救后,领回救济粮,使珠玑巷的梁姓人家度过了灾荒。
梁姓人家为了报答狗的救命之恩,就发誓从此不再吃狗肉。这种习俗果然流传至今。

雷姓人家的吃鼠习俗

珠玑巷的畲族雷姓人家,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初二,都要吃鼠肉。为何会有这种习俗呢?
据传,珠玑巷畲族雷姓的祖先名叫雷福祺。
有一年,雷福祺拖儿带女逃荒来到珠玑巷的畲岭,见到山清水秀,土地肥沃,就住了下来,开垦耕种,苦度岁月。十年后,正当禾苗泛绿的时候,畲岭遇上旱灾。
雷福祺挑水浇田,秋收时侥幸打了九升糯米。他把糯米晒干后装进箩筐,准备过年时全家老少吃上几顿好一点的年饭。
他万万想不到,到了腊月三十晚上,箩筐里的糯米不翼而飞了。
原来偷糯米的是一群老鼠。
雷福祺看到掉落在地上的糯米和老鼠屎,便按迹寻踪,一直追到老鼠的洞口。他立即用青石把洞口堵住,以防老鼠逃掉,然后,带领全家老少齐动手,有的用水灌,有的用火烧,有的用烟熏,有的挖鼠穴,有的掘鼠洞,有的堵鼠后路,装好捕鼠笼,逼鼠进笼。经过一整天的忙碌,终于捕获大老鼠一百二十多只,小老鼠二十多窝,还从鼠巢中挖出五谷杂粮一百五十多斤。
雷福祺一家随即将一只只肥大的老鼠破肚开膛,剥皮切块,蒸、炒、炸、煮,做成多种样式的鼠肉菜,霎时间,满屋飘着诱人的鼠肉香味。他们把从鼠窝中挖出的糯米煮成饭。这时,已经是大年初一了。雷福祺一家接连三顿吃了从来没有吃过的老鼠宴,吃得十分开心。
他们把剩下的鼠肉留到年初二,又吃了一天,还没有吃完,只好晒干,留待以后用酱油煮熟,当作卤肉来吃。
从此以后,雷福祺家规定: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初二这两天,一定要吃老鼠肉,预示畲族人除害得福,丰衣足食。
就这样,畲族雷姓人家过年吃鼠肉的习俗世代相传,沿袭至今。

岭南矮脚门的由来

俗语说:“海瑞奏严嵩,买定棺材挖定窿。”
严嵩是明朝的一个奸相。他因善于观颜察色,阿谀奉承,很受嘉靖皇帝的赏识、信任和宠爱,官至首辅大学士(即宰相),历任二十余年,富甲天下。
严嵩仗势欺人,卖官鬻爵,贪污受贿,虐害百姓。其他官员曾上奏疏,状告严嵩,但嘉靖皇帝只当作耳边风,使严嵩更飞扬跋扈,不可一世,变本加厉地欺压手下官员,虐害庶民。
为了严惩奸贼,海瑞与徐阶联上奏折,陈述严嵩与浙江总督胡亲宪合谋,私绘皇宫图、筹建皇宫、织龙袍、制皇冠、谋帝位、通倭寇、妄图颠覆明室江山的种种阴谋,证据确凿。嘉靖帝一看,吓得冒了一身冷汗,终于龙颜大怒,下旨严惩严嵩父子。这回才把严嵩告倒了。
御诏定严嵩为叛国之罪,本应处斩,但皇帝给他免于死罪,原因何在?
原来以前有一次,嘉靖皇帝被严嵩请到相国府后花园去赏花饮酒。
严嵩带着嘉靖皇帝走到一株高大挺拔、枝叶婆娑的大松树下,看到无数蚂蚁群集成字,嘉靖十分惊讶。原来严嵩早就暗使亲信以蜜糖在松树皮上写着“永不砍松”四个字,惹来蚁群而显露出字迹来。
嘉靖皇帝不知其中古怪,信口读着这四个字:“永不砍松!永不砍松!”
严嵩一听,连忙下跪,叩首道:“谢主隆恩,‘永不砍嵩’。”
圣言既出,不能收回,“松”与“嵩”谐音,就因为这样,皇帝对严嵩父子的处置就不一样,严世藩(严嵩之子)
被处以斩死,严嵩则被赐以金碗一只,让他讨乞,并流放到岭南。
天下百姓见到御赐金碗,就要下跪并施舍食物给严嵩,大家都很不愿意,也很气愤。为了惩罚严嵩,有忠义感的朝臣暗地里把严嵩要到岭南乞讨的消息迅发给岭南,岭南百姓获知,立即互相通告,不数日,从珠玑巷起,家家户户赶做起“矮脚门”来。
严嵩到来岭南,谁也不去理睬他,家家户户的“矮脚门”把有如丧家之犬的严嵩挡在门外。
这个捧着金饭碗的严嵩最终也讨不到饭食,饿死途中。这就是官居极品,富盖天下,恶贯满盈的人的下场,也是岭南矮脚门的由来。

袁氏屋门向北开
珠玑巷人南迁之后,很多人都采用不同的形式,怀念祖居之地。
比如南海市和顺镇袁屋边村袁氏,因思念祖居珠玑巷,在建房屋时,多取坐南向北面。
对于这种奇特的习俗,有人曾作诗云:
屋门北向望珠玑,溯念源流往昔移。
袁氏村中标此记,悠悠情意恋桑居。

独特的康王庙会
南宋时期,把宋高宗奉为菩萨,珠玑镇就建有五座康王庙。八百多年来,珠玑巷的康王庙会持续不衰。
宋高宗赵构,系徽宗第九子,封为康王。历史上有泥马渡康王的故事。
高宗曾被金兵当作人质,金将以为他不是皇室,同意另外换人。不久,访问得实后,后悔不已,派人急追高宗。这时,高宗正在逃命回宋途中,十分疲惫,见前面有一座崔府君庙,便进庙里躺下而睡。睡梦中见一鹤发童颜的仙人,告诉他:“金兵追赶来了,快逃走吧!门外已备好鞍马。”
康王朦朦胧胧起身,拭目四望,见门外果然有一匹白马,连忙上鞍,鞭马飞驰,倏忽渡过了黄河,那马就再也不动了。定晴一看,哎呀!原来刚才骑的竟是崔府君庙中的那匹泥马!这就是闻名的泥马渡康王脱险的故事。
话说回来,南雄最盛大的康王庙会,要算珠玑巷东5华里叟里园村的康王庙会。原因何在?这也有一段故事。
传说,珠玑镇巾山麓的九脑洞地方,原是宋朝移民的大村。一天,有个神仙下凡,化装为乞丐到村中讨食。谁知上村和下村的人都不施舍给他,只有中间村的人才给乞丐一些钱财和食物。那乞丐神仙十分感慨,念了一偈云:
九脑洞上一枝花,叟里园三千六百家。
两边两线都灭绝,留下中间条线下。
后来,中间村果然人丁兴旺,群众安居乐业,因此,村人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来庆祝。
岁月如流,如今叟里园村仍是个有徐、陈、邓、赖、谢、卢、江、吴、张、龚、汤、饶、黄、梁、胡、林、凌等二十多个姓氏的数千人的大村庄。
叟里园村里有一尊唯一奉祀的神像,便是康王,为木塑像,头戴天官帽,无两翅形,顶加蟠龙,穿四爪滚龙红袍、逍遥靴,手握金玉如意。
康王庙会是叟里园村的一件盛事,俗称“七月七,大闹热,叟里园,扛菩萨”。庙会理事由地方绅士、耆老及各姓选出的代表组成。经费则来自三十亩祭田的租金及各户的认捐款等。
七月六日庙会开始,请康王下座,盥洗及换新服装,用新滚龙红袍加身,油脸开光,王爷装扮。
七月初七日,队伍出巡,有提炉香盘、宫灯,前面风灯架写着“康王菩萨,合郡平安”,高脚牌写着“回避”、“肃静”;后有大宫扇,画着日月云霞,由一个人撑着,前面有人提着灯笼、香盘,又有撑御伞者。有10个小孩穿着黄衫红裤,手执红木棍,称护驾御林军,跟着康王菩萨。
康王座轿挂着一副对联:
仁泽普凌江,驱邪逐疫;
圣恩同庾岭,锡福祯祥。
康王神像前有八音班,奏迎神乐,菩萨后面有压阵锣鼓打击乐队,跟着舞龙、舞狮队伍及人群,队伍浩浩荡荡,全村沸腾,热闹非常。
抗日战争时期的庙会,又增加了新内容。村中每姓出一支九节布龙队,一支舞狮队。全村置八台栩栩如生的飘色故事,如“关羽夜读《春秋》”、“李靖托塔”、“牛郎织女”、“哪吒闹海”、“白蛇与许仙”、“八仙过海”等。还合力制作一条九十九节的巨型布龙,由二百多名青年男子互相替换舞动。
游行路线从康王庙出行,经上村、江屋、吴屋、卢屋、张屋、大禾岗、牛栏岗、鹅颈陂、围俚,回到康王庙。每到一处,由群众备好三牲(鱼、鸡、猪肉),烧香点烛膜拜。活动结束,参加服务的人员每人发给一斤饼作为利市。
七月八日,全村集中在大禾坪,会龙、会狮及表演武术。
这数天同时延请祈剧班演戏,家家户户亲戚朋友盈门,以蒸饺俚糍、花生饼和烧豆浆糍等小吃款待客人。但避忌宰鸭,因为宋高宗落难时,曾被群鸭所救而脱险。连续几天,通宵达旦,盛极一时。
此俗沿袭至解放初期才逐渐消失。


崇拜萧统太子
珠玑巷牌楼阁“珠玑楼”中,端正地放置着梁朝武帝萧衍长子萧统的塑像。为何萧统太子会受到珠玑巷人崇拜呢?
话说萧统太子曾经隐居于始兴,就读于傅大士家中。
有一年,始兴、南雄疫病流行,死人甚多。
萧统为了治病救民,到处求医采药,从始兴找到南雄的瑞应山(今南雄市博物馆址)。
有一天,在林木茂盛、金竹成片的瑞应山中,他发现了一只可治瘟疫的貔貅(传说中的一种猛兽,形状似虎,毛色灰白)。萧统不顾个人安危,与貔貅搏斗,终于擒得此兽,斩其角,磨水送给民众治病。
百姓得救了,但萧统太子却染上了疫病,在五月初五端阳节那天病故了。
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性情温和,心地仁慈的太子,便在瑞应山前建了一座延祥寺来祭祀他。到了宋代建塔的时候,又将陶貔貅放在塔檐角,寄以祛灾托福之意。
今天的三影塔(即延祥寺塔)六角九屋,高42米,加上仿宋代的贯珠形铸铁塔项,高50多米。三影塔的塔身每层都伸出飞檐和栏杆,每个檐角都悬挂着一只小铜钟,一共有48只。每条檐脊的末端,各蹲伏着一只酱红色的陶制貔貅,也共有48只,只只栩栩如生。三影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。
萧统被南雄人民奉为驱瘟保护神,南雄城镇的大街小巷都设有天符宫,雕塑着萧统骑貔貅的座像,尊称为“仁圣大帝”,庙前有门联云:
艾叶如旗招百福;
蒲剑似剑斩妖邪。
庙内有楹联云:
仁泽普凌江,驱邪逐疫;
圣恩同庾岭,锡福祯祥。
历来南雄珠玑巷端阳节庙会,都有纪念萧统太子的活动——太子菩萨游街。太子菩萨游行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开始,一直游到五月十八日,俗称“太子菩萨,年年十八”(即五月初五为卒日,五月十八日为生日)。
珠玑巷端阳节庙会,文革中曾一度消声匿迹,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。
原广州市政协主席罗培元为萧统太子写了一首诗,云:
舍己为民萧太子,珠玑巷里塑金身。
萧纲赞语当加一,南岭蜚声保护神。
并加注释:相传梁昭明太子曾为巷民驱疫,中疫而死,后人立塑像膜拜之。梁简文帝萧纲的《昭明太子集序》中,例举太子十有四德甚详。中八德有云:“叹陋巷之无褐,嗟负薪之屡亡。发私藏之铜凫。散垣下之玉粒……”足见萧统有德于民,敬而神之,梁神宋拜,不足为怪也。事虽与史籍所载不同,却反映人们是不会忘记为民造福之人的。

崇拜龙母娘娘
珠玑镇拜龙母娘娘的有下玢、罗田、里东、洋湖等管理区、村,人口近万人。
下玢村原称“龙雾”村,实乃“龙母”村, “雾”与“母”谐音。该村一千多年前由邓姓人家在那里开村,那时就叫龙母村,信奉龙母娘娘。村内有两进屋的龙母庙,门口种着两株古柏树。龙母庙大殿为龙母娘娘神座,两边挂着一副对联:
龙德汪洋万年,共沾雨泽;
母仪浩荡千载,同沐鸿庥。
龙母娘娘像是一米余高的木雕座像,瓜子脸,头戴凤冠霞佩,身穿红龙袍,足穿绣花鞋。绣花鞋要选村里未出阁的闺女来制造,每年换一双,换出的旧鞋放在神龛下。
每年农历六月初五日举行庙会,请龙母娘娘下座,在大殿中举行三献礼。由当地绅士、老者和参庙会者参加,由头香首主持礼仪。龙母娘娘像先由选出的父母齐全的闺女用檀香水洗抹,然后换上新红龙袍和绣花鞋。是夜,请道士做法事、上表、八音班古乐弹唱、设宴席。宴席共开三餐,初五晚餐、初六晚餐和初七早餐。
初六日,龙母娘娘出巡,到各自然村口停下,给每家每户用香烛、纸钱、酒、饭和煮熟了的三牲肉祭拜。
出游时,龙母娘娘神轿由8人抬着,前面是“回避”、“肃静”的高脚牌,后面跟着灯架、提炉、执事。执事的人手持板斧、耙头、关刀、铜槌、长矛等武器和蜈蚣旗、黑色令旗等。提炉者身穿白长衫,执事者身着红马褂,其后就是龙母娘娘座轿。轿后有大掌扇,画着日月星辰云霞。凉伞遮在轿旁,后面再跟着8台故事(飘色)及舞龙、舞狮队。
这支浩浩荡荡的数百人的队伍,到各自然村巡游一天。
中午时分,所到的自然村必备饺俚糍、豆浆糍或炒粉等来招待。每台故事及每支舞龙队、舞狮队到达各村时,都可得到猪仔饼一包、小红包一个作为酬谢。
初六晚,有丰盛的晚餐,叫作八盘十碗大菜,头碗乌凄凄(海参),二碗鸡鸡鸡(全鸡),三碗毛嫩嫩(鱿鱼),四碗听大众(肉),五碗……最后有全鱼(家家有余)或大东坡肉(叫“烹”,丰盛的意思)。
第三天是初七日,吃了早饭,请龙母娘娘上座,献礼。理事会主持拈阄,定下下一年的首事若干人,一般每三年轮一次。
龙母庙有三十亩田,每年可收入数千斤谷,作为活动经费,不足时由首事者捐款补充。
原下玢、罗田、里东、洋湖皆定六月初六日为庙会。后因六月农村青黄不接,为方便群众,下玢(龙母村)改为农历八月初六日;罗田改为八月十六日;里东改为八月十五日。洋湖六月初六不变,因为洋湖六月初六只在龙母庙中做法事,其他三个村则有庙会巡行,亲戚朋友贵客盈门,热闹非常。下玢村的龙母庙会于1963年举办了最后一次就结束,其他三个村的龙母庙会,解放初就消失了。
有关龙母娘娘的由来,询问村中老者,多言不知其故。其实,史籍多有记载:
唐刘恂《岭表录异》关于龙母事迹的记载:温媪者,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,织布为业,尝于野岸拾菜,见沙草中有五卵,遂收归置织筐中。不数日,忽见五小蛇脱壳而出,一斑四青,遂送于江次,固无意望报也。媪常濯浣于江边,忽一日,蛇出水跳跃,戏于媪前,自尔为常。渐有知者,乡里咸谓之龙母,敬而事之。或询以灾福,亦言多征应。自是,媪亦渐丰足。朝廷知之,遣使征入京师,至全义岭,有疾,却返悦城而卒,乡里共葬之江东岸。忽一夕,天地冥晦,风雨随作,及明,已移其冢,并四面草木,悉移于西岸矣。
南汉人宋后,乐史所修的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昔有温氏媪者,端溪人也,居常涧中捕鱼,以资日给。忽于水侧遇一卵,其大如斗,乃归,置器中。经十许日,有一物,如手掌,长尺许,穿卵而出,媪因任其去留。稍长二尺,便能入水捕鱼,日得十余条。再长二尺许,得鱼渐多。常游波中,潆洄媪侧。媪后治鱼,误断其尾,遂逡巡而去。数年乃还,媪见其辉光炳耀,谓曰:‘此龙子也,今复来也。’因得之,盘旋游戏,亲驯如初。秦始皇闻之,日:‘此龙子也,朕德之所致。’诏使者以赤硅礼聘温媪。媪恋土,不以为乐,至始兴江(即浈江),去端溪千余里,龙辄引船还,不逾夕,至本所,如此数回,使者惧而止,卒不能诏媪。媪殒,葬于江陵,龙子常为大波,至墓侧,萦浪转沙以成坟,土人谓之掘尾(短尾)龙。南人谓船为龙掘尾,即此也。
清初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“龙母”条载:
龙母,温夫人者,晋康(德庆)程水(端溪)人也。秦始皇尝遣使尽礼致聘,将纳夫人后宫,夫人不乐。使者敦迫上道,行至始安(广西桂林),一说始兴江,一夕,龙引所乘船还程水。使者复往,龙复引船以归。夫人没,葬西源上。龙尝为大波,萦浪转沙以成坟。会大风雨,墓移江北。每洪水淹没,四周皆浊,而近墓数尺独清。墓之南有山,天将雨,云气必先群山而出。树林阴翳,有数百年古木,人不敢伐,以夫人有神灵其间云。夫人姓蒲,误作温。然其墓当灵溪水口。灵溪一名温水,以夫人姓温,故名。或日,温者,媪之讹也。夫人故称蒲媪,又称媪龙。唐李绅诗:‘风水多虞祝媪龙’,然媪非生龙者也,得大卵而畜之。龙子出焉,养之以饮食物,龙得长大,盖古之豢龙氏也。始皇以为神,遣使迎媪,以尝闻徐福言,海神之使者,铜色而龙形,光上照天,意媪其同类也。求三神山患且至,船风辄引而去,岂亦龙之所为耶。
从上面所引的诸书可知,龙母故事源出粤西悦城,所以,岭南最著名的龙母庙就是“悦城龙母庙”。悦城龙母庙每年有两个诞会,正诞是农历五月初八日(龙母生日),闰诞是农历八月十五日(龙母飞升日),诞期三至十天。诞会期间,各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,酬神祀祖,卖艺竞技,物资贸易等等,参加的群众多达数十万人。香港、澳门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贵州等地和海外华人,前往贺诞者络绎不绝,可谓岭南民间独一无二的盛会。
除此之外,南雄还流传着“老龙婆坟”的传说:
老龙婆坟,坐落在南雄城南青嶂山顶上乌龟塘中,海拔约1500米,附近有一个村子,名叫“杨子岽”,是一条十多户的小村。乌龟塘约半亩地面积,中问是一草墩,长着杂树,龙婆坟居中。传说每年清明节前后,这里总是刮大风,下大雨,雷电交加,掘尾龙这一天就来此扫墓,烧纸钱。有人曾见过坟地四周撒满了纸钱。草墩四周是水,深不可测,必须扎木排才能从湖边渡到草墩,上去瞻拜老龙婆坟,所以,游客到此者甚稀。

信誉保证 查看公司证件,及合法性 查看公司证件,及合法性 查看公司证件,及合法性 进入信息产业部,查询本网站的备案情况 网络警察,网上有害信息举报... 网络警察,网上有害信息举报... 旅游联盟成员企业,点击进入联盟企业网店,查看企业信誉、服务... 旅游联盟成员企业,点击进入联盟企业网店,查看企业信誉、服务...
营业执照 备案登记证
税务登记 组织机构代码 粤ICP备09052095号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2215号 旅游诚信指数 旅游联盟成员
粤ICP备09052095号
广东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越秀分公司 & 广东青旅网 © 2023.02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信息若有侵权,请来信纠正
咨询电话:单位考察、…专线:020-83589000,83589222 :
腾迅QQ号QQ:1157753481 1251261830  
电子邮件E-Mail:1640609520@qq.com  在线客服:立即对话 MSN在线联系MSN:    gdcyts2010@126.com
报名地址:【广东.广州】越秀区。环市中路,惠州大厦2楼  
总部许可证编号:L-GD-CJ00003  总部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八旗二马路48号航运大厦主楼12楼
本站投诉电话:020-83589000  广州旅游局>> 旅游联盟投诉UU号:102222
旅游联盟企业网店   -控制大厅-